第一章 组织、管理与管理者
1、 组织的定义
一种由人组成的、具体有明确目标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2、 组织的三个共同特征
(1)每一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的就是指“它为什么存在”或者“为什么组织起来”
(2)每一个组织都是有人组成的
(3)每一个组织都会发育出一种系统性的结构,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的存在和运行。
3、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将组织外部对组织的要求,转化为组织目标,并通过计划、组织、激励、控制等活动,将组织目标转化为每个成员的任务,并协调成员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4、 管理的目的
(一)有效性(效果):组织实现自己目的的程度(前提)
组织的目的是由社会需要引发的,是对社会需要的反应。
(二)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保障)、
效果与效率的关系
效果与效率是管理追求的目标,管理学家将这两个目标形象地称为“做正确的事”(效果)和“正确地做事”(效率)
只有在有好效果的前提下,效率才能获得高回报;无效果下的高效率,只能是“费力不讨好”
5、 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6、 管理者的角色
角色 | 描述 | 代表性活动 |
人际关系方面:管理者在处理与成员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就扮演人际角色。 | ||
挂名首脑 | 作为组织名义上的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的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 代表本单位签署法律文件
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行驶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如出席集会、宴请重要客户、迎接来访者 |
领导者 | 负责激励和动员下属,人员配备,培训和交往 | 实际上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 |
联络者 | 建立、维护和发展外部关系网络,向人们提供信息 | 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的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 |
信息传递方面:管理者要确保和他一起工作的人掌握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这时他们就扮演信息传递角色。管理者在其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中处于中心地位,事实上是组织的中枢神经,他既是获取外部信息的焦点,也是传递信息的来源。 | ||
监听者 | 持续关注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获取对组织有用的信息 | 阅读期刊和报告,保持私人接触 |
传播者 | 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其他成员 | 举行信息交流会,传达信息 |
发言人 | 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组织以外的个人 | 举行董事会议,向媒体发布信息 |
决策制定方面: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也许就是担任决策角色,组织的每一项重大决策皆与管理者有关,管理者对他的组织战略决策系统负有全面的责任。决策就是管理者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的过程。 | ||
企业家 | 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并加以利用 | 组织战略的制定和检查;做出开发新项目、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发明新工艺的决策 |
纠纷调解者 | 处理冲突或解决问题 | 平息客户的怒气,对员工之间的纷争进行调解等 |
资源分配 | 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 | 批准所有重要的组织资源的分配;调度、授权、开展预算活动、安排下级人员工作 |
谈判者 | 在主要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 | 与供应商、客户、工会、员工等进行谈判 |
7、 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是组织中所有执行管理职能,并队组织目标实现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
8、 管理者的分类
(1)高层管理者
(2)中层管理者
(3)基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是最直接的一线管理人员,是直接监察实际作业人员的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给下属人员分派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的完成,如工长、领班、小组长等}
9、 管理者与管理人员的技能
管理者职能:专业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史
1、亚当·斯密的分工原理
概念:所谓劳动分工,是指将工作分解成一些单一的和重复性的作业。
作用: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率,因为它提高每个工人的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于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以及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2、科学管理
1911年,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现代管理理论诞生
科学管理关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由此产生的工作(作业)设计思想对后来的管理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员工管理手段:差别计件工资制
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科学管理的主要思想(科学管理任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育和教育,使之成长
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己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科学管理的贡献:
1) 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区间分开来,并将科学引入了管理领域
2) 将知识用于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 提出了协作共赢的管理原则
3、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主要内容
(1)管理是一项单独的职能
他对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十四项原则①劳动分工②权利和责任③纪律④统一指挥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⑦人员的报酬⑧集中⑨等级制度⑩秩序⑪公平⑫人员的稳定⑬首创精神⑭人员的团结
(3)他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贡献:将管理作为组织的一项单独职能分离出来,确立了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
4、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
5、霍桑实验
1924年 霍桑 持续到1932年 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梅奥在这项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
6、巴纳德的社会协作系统的主要观点
(1)协作是人克服自身限制的工具
(2)协作系统理论:有效性和效率
(3)正式组织的三要素:a.信息交流 b.作贡献的意愿 c.共同的目的
7、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的基本观点
a.以管理职能作为整理管理职能的首要框架
b.以经验为基础总结归纳管理原理
c.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第三章 制约管理者选择的因素
1、管理道德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行为准则,它是用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准则
四种道德观:(1)功利观(2)权利观(3)公平理论道德观(4)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包括: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问题强度
2、组织文化
定义:组织文化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组织中共有的价值观。当遇到问题时,组织文化通过这种价值观来约束成员的行为
构成:第一个层次:表层文化
第二个层次:价值观
第三个层次:决定价值观和行为的基本假设
作用:(1)导向功能:引导组织成员按照组织目标的要求来开展自己的组织生活
(2)约束功能:通过文化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
(3)凝聚功能:通过培养共同的价值观,促进组织内部的团结
(4)激励功能:通过对文化的认同,增加员工自豪感,调动其积极性
(5)公关功能:对外具有辐射作用
3、企业社会责任
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参与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
看法:(1)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是为社会需要存在,所以应承担社会责任
(2)企业队社会需要承担责任包括两方面;减少对社会不良影响;帮助解决社会本身存在问题
(3)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长期绩效
具体表现:(一)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二)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三)企业对顾客的责任(四)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五)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六)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4、组织的环境
(一)具体环境:具体环境主要包括投入物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压力集团。
(二)一般环境:(1)政治和法律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和文化因素(4)技术因素
第四章 决策
1、决策概念:
狭义的决策是指为了解决某种问题,实现特定的目标,从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一种方案的过程
2、决策类型:
(一)按决策的重要程度: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二)决策问题出现的重复程度: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那些有时间规律、经常重复发生,能够按照预先建立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程序;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决策。它是指对不经常发生、很少重复出现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做出的决策
(三)决策的主体:个体决策和集体决策
(四)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五)决策的起点:初始决策、追踪决策
3、决策的过程
识别决策问题;确认决策标准;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开发备选方案;分析备选方案;选择备选方案;实施备选方案;评估决策结果
4、理性决策模式
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式又叫做科学决策模式
条件:(1)能够得到所需要的全部详细决策信息(2)能够了解所有人的社会价值取向(3)能够找到所有的决策方案(4)能够准确预测各种预备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5)能够正确的选择最有效的决策方案
5、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法
(一)头脑风暴法(奥斯本)
头脑风暴法是将所有对解决问题有兴趣的人聚在一起,在轻松、融洽、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并以此来激发与会者的创意和灵感,因而可以迅速收集到各种意见和建议
(二)名义群体法
(三)德尔菲法:是指通过了解和收集不同专家对问题的不同观点意见进行决策。
二、定量决策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第五章 计划工作基础
1、计划的概念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就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管的可能,设立组织的未来目标,确定达到目标的一系列政策和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在将来获得最大的绩效
2、计划的类型:
(一)期限: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二)职能空间:业务计划、职能计划
(三)计划的综合性程度: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作业计划
(四)计划的明确程度:指导性计划、具体计划
(五)计划的程序化程度: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六)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3、计划的制订程序
估计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确定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制订主要计划;制订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4、计划工作的方法
滚动计划法: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5、目标管理
含义:一切管理行为的开始(确定目标)、执行(以目标为方针)、结束(以目标达成度来评价优劣),都以目标为准绳,让目标无时无刻不存在与管理者的思想与行为中
意义:有效管理 明确任务 形成激励 自我管理 有效控制
第六章 战略计划
1、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面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时,针对企业内外部的具体情况,为企业实现未来的具体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组科学管理和决策行动
2、事业层战略
(一)成本领先战略:指的是通过有效的途径实现成本的降低,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优势:面对议价能力较强的买方要求降低产品价格的压力,仍可以有较好的收益;由于对于原材料或零部件的需求量大,便于和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在规模经济或成本优势方面形成进入障碍,削弱了新进入者的进入威胁;在与替代产品的竞争中,可用削弱价格的方法稳定现有顾客需求,从而不被替代产品所替代
风险:(1)投资较大(2)技术变化风险(3)过度降价使得利润太低(4)新加入者的模仿(5)忽视需求变化
(二)差异化战略
(三)集中化战略
第七章 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
1、标杆管理的概念
标杆管理,也被称作标杆法、水平对比法、基准考核法、标杆超越法、基准化。标杆管理是一个通过衡量比较来提升企业竞争地位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以卓越的公司作为学习的对象,通过持续改善来强化本身的竞争优势。
第八章 组织结构设计
1、 组织设计的两大关键任务
分工、整合
2、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原则(二)分工原则(三)权责对等和才职相称原则(四)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五)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3、组织结构与设计的影响因素
(一)组织战略(二)组织规模(三)技术因素(四)组织的环境(五)人力资源的特点
4、常见组织结构形式
(一)直线制组织(适用于微小企业)
(二)职能制组织(适用于单一产品业务)
(三)事业部制组织(适用于多种产品或业务单位)
(四)矩阵制组织(适用于一次性项目)
第九章 组织沟通
1、沟通含义
组织沟通是指在商务活动中组织围绕既定的目标,通过各种信号、媒介和途径有目的地交流信息、意见和情感的信息传递行为,是组织内部和外部沟通的有机整合
2、沟通的目的
组织沟通的目的就是协调好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为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一般来说,组织沟通包括两大重要目的: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
3、
4、组织沟通的类型
按沟通方式分类(1)口头沟通(2)书面沟通(3)电子媒介沟通(4)非语言沟通
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分类(1)正式沟通(2)非正式沟通
按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的流向分类(1)上行沟通(2)下行沟通(3)横向沟通(4)斜向沟通
5、组织沟通的障碍
组织在沟通中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
(一)传递信息的障碍:(1)发送者在信息表达上的障碍(2)信息传递时的障碍(3)接收者对信息理解的障碍(4)组织内部固有的障碍(5)对反馈的忽视(6)环境的影响
(二)情感交流的障碍:(1)组织结构因素形成的情感交流障碍(2)心理因素形成的情感交流障碍(3)人际因素对情感交流的影响
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创新
1、组织变革的概念
组织变革是指对现有某些或全部组织要素进行改变,以提高组织的效能和环境适应能力,使组织、管理者、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2、组织变革的驱动因素
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
3、组织变革的类型(内容)
(1)结构性变革:组织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并重新在组织中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分配,包括权力关系、协调机制、集权程度与职务工作再设计(2)技术变革:组织紧密围绕其关键目标,应用现代技术对企业的投入--产出过程进行变革,包括对业务流程与方法的重新设计,调整、组合及更换设备,采用新技术。(3)人员变革:组织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等措施使他们在观念、态度、行为方面与组织一致,包括人员在工作态度,技能,行为上的改变。
4、变革的阻力
个体阻力、组织阻力
第十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第十二章 激励
1、激励的定义:
激励是引导人们做出特定行为的力量组合,是管理者通过目标导向使员工产生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动机,并激发他们做出努力工作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的行为的过程
激励是一个适用于各种动机、欲望、需要、希望以及其他相似能量的通用术语。激励的对象主要是人,主要指组织范围中的员工或领导对象
2、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X理论,来源亚当·斯密)(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2)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宁愿听从指挥(3)人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需要(4)人习惯于守旧,本性就反对变革(5)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社会人假设(关系比金钱更重要)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人是自主的、勤奋的
(四)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权变理论)(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
3、有效激励的原则
(一)公平原则(二)适度原则(三)按需原则(四)明确性原则
第十三章 领导
1、领导的概念:
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2、领导行为理论
(一)管理方格图理论“1.1”型管理,即贫乏型管理、“1.9”型管理,即乡村俱乐部型管理、“9.1”型管理,即任务型管理、“9.9”型管理,即团队型管理、“5.5”型管理,即中庸型管理。
3、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指在领导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各种创造性和有效性,是领导者在行驶领导职能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技能或技巧
领导艺术的分类(1)统筹全局的艺术(2)用权的艺术(3)激励下属的艺术(4)协调的艺术(5)利用时间的艺术(6)讲话的艺术
第十四章 控制基础
1、含义:
控制是保证组织计划与实际运行状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
2、控制的类型
(一)控制信息获取的时间点: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二)控制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任务控制、管理控制、战略控制
(三)控制主体的来源:外在控制、内在控制
(四)专业控
Comments NOTHING